军备竞赛,是毒药还是利器?

发布日期:2025-04-15 06:38    点击次数:167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战争史。在不同文明的对抗中,只有势均力敌才有对抗,否则就是大国降维打击

“毁灭你,与你何干”。各国之间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竞相扩充军备,增强军事实力。

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变化不大,军备竞赛赛主要是

“军人竞赛”,即以士兵数量和训练为主,以军粮储备为辅的竞赛。到了热兵器时代,尤其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机枪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作战方式,真正意义上的“军备竞赛”开始。

甲午风云,国运交织

展开剩余97%

19

世纪开始,海军成为新科技成果运用最密集的军种。从地理条件上看,中国是个典型的陆海兼备国家,西南高山为屏障,北面被大漠阻隔,东南濒临大海,中间平原辽阔。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饱受屈辱的近代史,正是从丢失海权开始的。封建统治者对海洋向来无知,普通民众对海洋更是漠然以对。眼界狭窄限制了思维空间,思维局限带来的必然是行动不力,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就倡导过建立海军水师。

1842

8

月《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认为危机已过,就将建立海军水师一事搁置;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0

月至

1960

10

月)后,清朝再次认识到近代海防的重要性,然而割地赔款、内乱频频致使清王朝财政紧张,海军建设再次搁置。直到日本打上门来,清朝才同意拨款,相关舰船除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以外,主要是从国外进口。

日本原来是跟中国一样闭关锁国,同样面对列强的威胁。从鸦片战争开始,日本看到清朝腐朽不堪,开始对西方的文明顶礼膜拜。福泽谕吉提出

“脱亚入欧”的思想,要通过学习西方变成世界强国。他们不仅要“脱亚”,而且要“兴亚”,成为亚洲的核心和领导。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日本认为不必对韩国和中国手软,要向西方列强一样对待韩国和中国。

19

世纪

80

年代,清朝已拥有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南洋与福建水师的船主要以国产为主,而北洋水师则以引进国外船只为主。

1881

10

月,从国外定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扬威”“超勇”“镇中”“镇边”等巡洋舰和战船先后回国,北洋水师渐成规模。

1883

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禁止福建水师迎战,结果法国舰队闯入厦门,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正式设立海军衙门。铁甲舰“定远”、“镇远”、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陆续完工回国,加上原有自造的舰只,北洋水师基本成型。

1888

12

17

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成立。清朝还在旅顺、威海等地修建了水师基地,构成前有作战、后有保障的规模庞大的海军作战体系。

1886

年,丁汝昌带领北洋水师的六艘军舰到朝鲜沿岸演习,随后又到海参威接勘定边界的官员,因旅顺港尚未完工,于是舰队到日本的长崎港休整。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吨位,一度引起日本的恐慌。北洋舰队军机散乱,舰员又在当地寻欢作乱,与当地人发生冲突,酿成“长崎事件”。借“长崎事件”,日本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并加大对海军的投入。

1887

3

14

日,日本明治天皇下敕令:“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拨款

30

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伊藤博文则号召全国贵族和富豪捐资建设海军,两年之内筹集

203

万日元,

1889

年,海军建设支出占据财政总支出的

11.7%

。截至

1894

7

月丰岛海战前夕,日本海军拥有军舰

69

艘,总吨位超过

70593

吨(此处有一艘鱼雷艇未计入),其中海防舰

3

艘(松岛、桥立、严岛),装甲巡洋舰

1

艘,穹甲巡洋舰

7

艘,超过一千吨的无防护军舰

10

艘,炮舰

7

艘,鱼雷艇

37

艘,改装巡洋舰

4

艘。合计千吨以上主力舰

21

艘。

清朝海军四大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广东舰队),北洋舰队拥有各型舰船

34

艘,南洋舰队拥有各型舰船

16

艘,福建舰队

11

艘,广东舰队拥有

41

艘,总计各型军用船只

102

艘。但这

102

艘军舰中,有铁甲舰两艘,近海铁甲舰一艘,装甲巡洋舰两艘,穹甲巡洋舰六艘(致远、靖远、济远、广乙、广丙、福靖),无防护巡洋舰

9

艘,炮舰

35

艘,辅助舰

24

艘,鱼雷艇

23

艘,千吨以上的主力军舰仅

20

艘。

日本海军

21

艘军舰合计载炮

341

门;中国海军

20

艘军舰合计载炮

291

门。日本海军仅比中国海军多了一艘军舰,却多装载了

50

门火炮!且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大量速射火炮,而清军同款火炮则装备较少。

1894

2

15

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向清政府求援。清军精锐

2000

人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日本看准机会,借机出兵朝鲜。清军未经战斗,朝鲜政府和起义军已达成全州和议。清政府提出两国共同撤军遭日方拒绝,此后日军不断增兵,并向清政府发出绝交书。朝鲜拒绝否认对中国的藩属关系,日朝谈判破裂。

1894

7

23

日,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扶植傀儡政权。

25

日,日本海军偷袭清军济远、广乙两舰,并击沉高升号运输船,史称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

8

1

日,中日两国同时发布宣战诏书,但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以慈禧为主的“后党”之间的矛盾与较量,左右着整个对日战略。

北洋海军的基本任务是固守渤海湾,以防守旅顺、威海两军港及其附近海域为中心,并没有主动进行海上决战的思想。这就使得北洋海军陷入一种消极应付的状态,将海上作战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日本。

1894

9

17

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北部爆发舰队决战。北洋舰队损失

5

艘主力舰,从此丧失制海权。

1894

9

27

日,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1894

10

24

日,日军渡过鸭绿江侵入中国境内,清军江防全线崩溃,至

26

日安东陷落。另一部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

11

22

日攻陷旅顺军港。

1895

1

20

日,日军在山东荣成登陆,

2

3

日攻陷占领威海卫城,对北洋舰队形成陆海围攻之势。

1895

2

11

日夜,被围困在刘公岛很长时间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吞食鸦片自杀。刘步蟾、张文宣等将领也在此前后自尽身亡。

17

日,日军开进威海港,清政府倾三十年国家财力营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895

4

17

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放弃对朝鲜宗主权,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偿两亿两白银(因为清政府国库空虚,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白银,所以定好在第一笔五千万支付之后,再加上百分之五的利息。后来又增加了一笔

3000

万两的“赎辽费”,所以总的加起来大概有

3

亿两白银)。

甲午之后,两国来到历史的分水岭。交出赔款后的清政府就像一个庞大的虚壳,无力再经营军事装备力量。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滑向深渊。拿到相当于

4

年财政收入赔款的日本,则用这笔钱加快工业化和军事化进。给了一亿三千九百二十六万日元发展海军,几年间突飞猛进,在日俄战争中又把俄国舰队打趴下了。给了陆军五千八百六十万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疯狂购买武器,建立军火生产线,扩建了钢铁厂,日本从此进入军事大国行列。

德国的叛逆与拉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发生在欧洲,飞机才刚发明不久,军备竞赛集中在陆军及海军。德国从

1900

年开始将海军规模扩充,以维持日益扩张的殖民地需求。英国作为传统海军强国,非常依赖海洋生存,因此引发两国军备竞赛。

1905

年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

1907

年德国也开始建造无畏舰,为保持对德国在战舰上的数量优势,英国海军要求本国无畏舰的数量要保持在德国的两倍。

一战无关正义。就战争本身而言,这是人类首次全面进入热兵器。战争达到惨绝人寰的地步,这是一场野蛮、残酷的战争。

1914

10

月,德军开始使用火焰喷射器,这种武器有点像消防员的管子,不过用途大相径庭——后者是救火,前者是放火。

1916

9

15

日清晨,一群碉堡似的钢铁怪物在西线的索姆河地区闪亮登场。这些大家伙从英军阵地缓缓驶出向德军阵地压来,德军士兵拼命地向怪物们射击,但这些怪物刀枪不入,还轻易地将他们坚固的阵地工事碾得粉碎,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陆战之王——坦克。

德国军队在一战结束之际放下了武器,并不是战败了,而是觉得能够获得一种体面的和平,就投降了。德国可以承担割地赔款,但是不能超过限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和战败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开会,签了凡尔赛和约,所以说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又称作凡尔赛体系。

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

13.5%

的领土,

12.5%

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兰以及德属新几内亚),

16%

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德国民间很多人都认为德国受到了欺骗(伤害极大),与战胜国谈判并接受凡尔赛和约的德国新政府,就被认为是背叛了德国。因为这个新政府所依赖的宪法是在德国文化名城魏玛制定的,所以又被称作魏玛德国。

凡尔赛体系在政治上维系的组织叫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先天不足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没说服美国国会加入。传统的欧陆大国苏联,由于意识形态与西方世界尖锐对立,被排斥在外,直到

1934

年才加入,

1939

年又被开除。这样两个大国不在国际联盟里,就让国际联盟的代表性很成问题。

魏玛德国知道自己的正当性被国民质疑,所以从

1920

年代起就向国外大量借债,以便保持国内的经济活力,缓解潜在的社会矛盾。德国大笔的借债主要来自美国,美国当时处于孤立主义政策,只愿意与欧洲国家加强经济联系,不愿太多政治干预。

1929

年从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让德国经济雪上加霜,失业率达到

44%

,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人失业。魏玛政府软弱无能,最终被崛起的纳粹取代。

二战前夕各国不堪军备竞赛给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

35,000

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

16

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

10:10:6:3.5:3.5

。此外还规定了缔约国航空母舰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但战争的疯狂最终让条约成为一堆废纸。

德国和当时同为

“欧洲贱民”(英国首相劳埃德·乔冶语)的苏俄合作,将坦克、飞机等很多研究、生产、训练设施搬到了苏联境内,为德国培养了大批的装甲兵、飞行员及其他兵种。而百废待兴的苏联则借助德国先进的工业和科技,短期内一跃成为世界军工大国。

1935

3

16

日,德国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制定打造

36

个陆军师的计划。国防军是德国陆军的核心力量,从

1935

年至

1939

年,德国国防陆军从原本的

7

个步兵师跟

3

个骑兵师增加至

39

个步兵师、

3

个山地步兵师、

5

个坦克师、

4

个轻步兵师和

1

个骑兵师。

在海军方面,德国舰队的总吨位一直被限制,不得高于英国舰队总吨位的

35%

。到

1939

年,德国的海军力量如下:战列舰

2

艘、装甲巡洋舰

3

艘、重型巡洋舰

2

艘、轻型巡洋舰

6

艘、驱逐舰

22

艘、雷击舰

20

艘、扫雷舰

2

艘、作战舰艇

35

艘、远洋潜艇

22

艘、鱼雷舰艇

17

艘。

德国原本是拥有完整空军部队的,一战失败,根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德国空军被解散。

1935

年后才重新打造空军部队,到

1939

年,德国的空军已经非常强大,拥有

2500

架飞机,

5

个航空兵师和

1

个伞兵师。

二战中德国攻占部分国家用时

进攻波兰:

1939

9

1

日至

10

6

日,

36

天;

进攻丹麦:

1940

4

9

日,

4

个小时;

进攻挪威:

1940

4

9

日至

6

10

日,

63

天;

进攻比利时:

1940

5

10

日至

5

28

日,

19

天;

进攻卢森堡:

1940

5

10

日,不战投降;

进攻荷兰:

1940

5

10

日至

5

14

日,

5

天;

进攻法国:

1940

5

10

日至

6

22

日,

39

天;

进攻英国:

1940

8

9

日开始狂轰乱炸,德国海军稀烂,拿英国没辙;

进攻南斯拉夫

1941

4

6

日至

4

17

日,

12

天;

德意联军进攻希腊

1941

4

6

日至

4

28

日,

30

天不到;

德国战争机器非常需要石油,只有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才能解除这块心病。

1941

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

190

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

410

万吨,还抢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

880

万吨石油。根据工业专家计算,能维持

7

个月的战争,打一场速决战是足够了。

二战爆发时德国武装部队共

422

万人,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总兵力

723

万人,德国在苏德战线上拥有

190

个师

550

万人,其中

19

个坦克师,

14

个摩托化师,装备坦克

4300

辆,火炮

42000

门,作战飞机

4980

架。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王国的军事体制,德军本身就是一支专业素养很高的军队,在欧洲战场又获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装甲部队更是拥有熟悉机械化战争的军官和大量出色的坦克车组。

苏联拥有

180

个师

540

万人,其中有

60

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

24000

辆,火炮

3.75

万门,作战飞机

7000

架。

1937

5

月开始大清洗,苏联

5

位元帅中的

3

位,

16

位集团军司令中的

15

位,所有的军长,几乎所有的师长和旅长,一半的团长,所有的集团军、军、师、旅的政治委员和三分之一的团政治委员,外带无数中下级指挥官被逮捕和枪毙,仅空军就清洗了

5616

名飞行员。大量飞机因没有飞行员而无法使用。

1941

6

22

日,德国闪击苏联,将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这还包括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提供

70

万以上兵员。北方集团军群进攻波罗的海和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攻击乌克兰;中央集团军群进攻白俄罗斯,以“特别强大”的装甲部队,歼灭庞大的苏军部队。

在战争初期,苏联损失惨重,德军铁蹄只差一步就能攻下莫斯科。然而,由于苏军顽强防守和严寒天气,德军在莫斯科城外受到重挫,

“巴巴罗莎”计划破产。德军被迫进入持久战。之后又兵败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苏军在“十次打击”之后,最终攻克柏林。

如果德国在战争一开始就战争总动员,完全有可能一口气推到苏联远东。不过,狂妄的希特勒并没这样做。在战争中,德国本土还在歌舞升平,大量的资源被用来生产奢侈品。

1942

年,纳粹虽下令限制“非急需消费品”的生产,但德国的企业主们仍然在生产家具、玻璃制品和瓷器。而苏联一切为了战争,全民皆兵。男人上战场,女人生产武器装备。德国等到

1943

年发现形势不妙实施总动员,为时已晚,盟军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也抵消了他们的努力。德国士兵是越打越少,不得不把征兵年龄宽限到

17

61

岁,最后只动员到

1000

万人。

德国从其盟国和仆从国获得不少援助,比如法国的卡车,捷克的枪械和罗马尼亚的石油,但苏联在战争中从英美获得的援助更多:飞机

18865

架,坦克

1.3

万多辆,大炮

15000

门等。当闪电战变成持久战,德国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苏争霸到中美对抗

众所周知,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成立之日起它就一直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围剿,面临着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在这样严峻的安全形势下,苏联领导人觉得,只有通过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战略平衡,才能威慑潜在的对手。所以苏联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轻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备受忽视,民生领域得不到完善,甚至被牺牲。

苏联与西方的军备竞赛早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开始了。美国成功研发原子弹并在日本实施核打击后,苏联当局就下令尽快研发核武器与之抗衡。苏联与美国暗中较劲,大搞火箭、人造卫星、核武器

……你有我有全都有,你大我大比你大。

直到赫鲁晓夫上台,西方国家才看到缓和的希望。因为赫鲁晓夫反对前任领导人,极有可能是个合作者。

1959

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借机承认苏联的大国地位。据说赫鲁晓夫到一个美国普通家庭参观时,由于富裕程度比苏联高出太多,特别是美国人整洁齐全的厨房设施,让他根本无法相信美国普通人家能有这么好条件,以至于赫鲁晓夫以为是美国人故意装装样子给他看,出言不逊影射美国造假。不过,事后苏联驻美国大使告诉赫鲁晓夫真实情况时,他才真正意识到美苏两国的差距。

西方发现赫鲁晓夫虽然反对前任,但其政治活动主要是为了自己树立威信,其政策还是执行苏联的模式。西方意识到对苏联还得靠打压的方式,于是美国准备在北约国家部署新式导弹,苏联也不甘示弱,在德国建起了柏林墙,还挑起古巴导弹危机。一开始苏联态度非常强硬,可最后还是拆除、打包、运回苏联,搞得自己灰头土脸。

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咄咄逼人,西方国家则以守待攻。当时的苏联,经济发展指标非常高,于是西方国家决定从削弱苏联的经济实力入手,故意夸大其拥有的核武器数量,引诱苏联增加军备投入,减少其他的生产投入,让苏联自乱阵脚。但非常

“戏剧化”,在军备竞赛阶段,苏联的经济非但没被拖垮,反而出现军事经济齐头并进,大有赶超美国之势。截止

1975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与美国仅差

20

%。

美国当时的军队数量为

210

万人,坦克

1

万多辆,而苏联军队数量高达

440

万人,坦克数量

5

万辆,欧洲烙下害怕苏联的“钢铁洪流”的病根;

1979

年苏联的战略核力量投入是美国的三倍,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越南战争拖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得不收缩在亚洲的兵力,和中国搞好关系。

苏联的计划经济虽说导致了很多问题,但并非无药可救。不是作为苏联主体的俄罗斯主动退出,苏联还是能被救回来的。比如在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曾在整个苏联内进行是否要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结果有多达

80%

的人同意保留苏联,加盟国的支持率也是过半。但西方国家扶持叶利钦上台,就没有退路了。苏联解体,说白了就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和精英阶级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信仰以及国家的利益。独立后的俄罗斯比苏联时期更强大了,人民更幸福了吗?

东欧的政权更迭和华约的解体意味着,俄罗斯不再有阻挡西方国家的军事屏障。北约组织同俄罗斯曾有过协议,苏联解体后,美国承诺不扩大北约。然而,美国很快改变政策,通过接纳中欧、东欧国家,突破缓冲地带,不断接近俄罗斯的核心边境。除了白俄罗斯,塞尔维亚,乌克兰少数几个国家外,其余者都在俄罗斯骂骂咧咧的反对声中加入北约。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错综复杂,

1997

双方签署《乌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承认两国边界,加强战略伙伴关系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使得两国的安全问题暂时被掩盖。随着时间的推移,

2014

年美国和北约在乌克兰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将俄语从官方语言中废除,驱逐亲俄群体,迫害和杀害反对该政权的人。亲俄群体聚集在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与乌克兰政府军发生大规模冲突。如果北约东扩能够暂缓脚步;如果乌克兰领导层考虑更务实的安全措施,而不是依靠信口雌黄的美国瞎忽悠,俄乌冲突本是可避免的。

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列强侵凌,富国强兵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先是面临美国的军事威胁以及核威慑,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在中国北方陈兵百万,对我们虎视眈眈,直到苏联解体,中国的安全环境才有所好转。

中国的安全环境也仅仅是好转而已,台海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中印边境划界问题等都悬而未决,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保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口号:军队要忍耐。领导人这样说,我们现在还很贫穷,因此我们必须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在国防投入上不能太大,部队必须要过苦日子,军队还需要忍耐忍耐,等我们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即使我们拿出经济总量的

1%

用于国防建设,那也是很大的一个量。

中国

1978

年改革开放,用

40

年时间上升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的工业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也出现了跨越式提升,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发展国防力量了,即使投入再大一点,也不用担心会拖累到经济建设。

2020

年,美国军费为

7780

亿美元,中国军费为

2520

亿美元;

2021

年,美国军费为

7405

亿美元,中国军费为

2090

亿美元

2022

年,美国军费为

7285

亿美元,中国军费为

1.45

万亿人民币,换算下来也就是

2294

亿美元。此时美国军费开支占

GDP

6.3%

,而中国只占到了

GDP

1.3%

。我们差不多美国

1983

年的水平。

美国空军采购官员表示,中国的国防采购效率远高于美国,武器装备研发的速度以及换装效率达到美军的

5

6

倍。美国需要

20

美元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花

1

美元就可以搞定,中国军费的使用效率是美国的

20

倍。

美国官员猛夸中国,无非就是想多讨一些采购预算。美国的《空军时报》公开报道,美国空军采购一个咖啡杯竟然需要花费

1280

美元,相当于

8880

元人民币。美军曾经花

2800

美元购买

B52

轰炸机的

USB

转换接口,花

1

万美元采购空军

C17

运输机的马桶盖,花费了

600

万美元从意大利运输了

6

只山羊到阿富汗,目的是为了改善伙食。这里面的水分和猫腻,非财务专业人员也能看得出。

客观来讲,美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并不弱:

比如美国陆军部于

1942

6

月实施曼哈顿计划,主要内容是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当时的美国政府集中了除纳粹德国以外西方国家最优秀的科学家,动员了

10

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前后历时

3

年,耗资

20

亿美元,仅仅用

3

年时间就造出了原子弹。

美国

1961

年实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在前后

9

年多时间里,先后动员了全国

20000

多家企业、

120

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参加,最终耗资

250

亿美元将阿姆斯特朗一行人送上月球。

二战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和规模都是世界第一。但苏联跟不上后,美国失去对手逐步去工业化,制造能力大幅度下降,整个国家逐渐由金融资本主导,国家财富主要流向,比如股市、债券、保险等金融行业。中国制造业产值在

2010

年就超过美国,工业产值比所有西方发达国家

G7

的总和还要多,中国国防投入控制方面,在武器装备的成本控制方面、在大规模的组织动员能力方面,都更胜美国一筹。

外媒有组数据,从

2017

年至

2021

年的

4

年间,中国海军的总吨位从

143

万吨增加到

245

万吨,净增量达到了

102

万吨。这是什么概念呢?

2021

年俄罗斯海军的总吨位为

114

万吨,日本海军总吨位为

51

万吨,英国海军总吨位为

48

万吨,印度海军总吨位为

36

万吨。中国海军这几年增加的总吨位相当于一个俄罗斯海军,

2

个日本海军和

3

个印度海军。

如果我们把军费提升到占

GDP2%

的水平,那么美国只有把军费占比再提升至少

5%

才能对抗(现在美国已经是

6%

了)。美国的国债已经突破了

31

万亿美元了,一年的

GDP

不过才

23

万亿美元,军费想大幅提升,空间也非常有限。如果中美进行“军备竞赛”,那么美国就会弄出更大的赤字、更高的国债,窟窿只会越来越大,无疑是在为美元霸权和全球霸权挖坟掘墓。

国无防不立,军事国防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时时彩股票方法分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